广州美术学院概况
历史沿革和优良传统
广州美术学院是全国八所华南唯一独立建制的美术学院,是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美术与设计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摇篮。
广州美术学院历史渊源可追溯到1922年成立的广东第一所公立美术学校——广州市立美术专科学校。现今的广州美术学院正式建立于1953年,初始建制名为“中南美术专科学校”,是国家文化部当时根据全国高校院系调整的宏观布局,整合中南文艺学院(湖北)、华南人民文艺学院(广东,由广东省立艺专、广州市立艺专合并组建)和广西艺术专科学校(广西)三地三校的美术系(科)组建而成,校址初设在湖北武昌。国务院任命时任中央美术学院党组书记的胡一川为校长,杨秋人、阳太阳、关山月为副校长。曾为国家文化部部属高校,现为广东省省属高校。
1958年,经国务院批准,中南美术专科学校迁址广州,更名为广州美术学院并于同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78年,开始面向全国招收研究生,1982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是全国首批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培养单位之一,为新中国华南地区最早开办美术相关专业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高校。1987年获准招收外国留学生以及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学生。1992年被国家教委(现教育部)确定为全国美术教育专业试点示范单位。2004年,被确定为“广东省中小学美术教师培训基地”。2005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华南地区唯一的艺术硕士(MFA)专业硕士学位培养试点单位。2006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学院地处历史文化名城广州,开风气之先的岭南文化和革命美术传统,为学院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华南地区现代高等美术与设计教育开先河的排头兵,广州美术学院有着深厚的学术渊源及美术传承。在粤从事过美术教育的艺术家都历史地成为了学院的学术资源:高剑父、李铁夫、冯钢百、方人定、丁衍庸、倪贻德、李金发、陈之佛、马采、关良、庞薰琹、胡根天、李桦、赖少其、邓白、黄少强、黄君璧、赵浩公、卢振寰、王益论、赵蕴修、黄笃维等艺术大师名家;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国家整合调集的广东、湖北和广西三地的美术师资,分配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央美院华东分院(现中国美术学院)的一批优秀毕业生师资。骨干教师中既有接受过鲁迅先生教诲的“一八艺社”成员胡一川等,又有20世纪三十年代倡导现代主义美术的“决澜社”成员杨秋人和阳太阳,以及强调“折衷中西、融会古今”的岭南画派传人关山月、黎雄才等。群贤荟萃的师资主体,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气氛,名家大师们的优良品格和精湛的美术造诣熏陶着一代代莘莘学子,使整个学院呈现出艰苦朴素、勤奋好学、严谨治学、务实进取、蒸蒸日上的气象,许多才华横溢的毕业生成长为美术界及其他各界的杰出人才。
办学特色与学科优势
广州美院以地缘优势得领改革开放新风和经济建设春潮,20世纪80年代初,学院把握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时代脉搏,提出“美术设计为社会主义经济服务”的学科发展方向,采取“稳定与提高美术学科”、“创新与扩大设计学科”的大胆举措,在巩固绘画、雕塑、美术教育等传统优势专业学科的基础上,设计学科率先将以“三大构成”为核心的设计基础教育改革与以《世界工业设计史》为标志的现代设计理论研究引入国内,并将“向实践要经验”作为创办新专业的指导思想,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先行一步”的经济改革背景下,展开了大胆的办学试验:以教师的设计实践为前导,将新专业建设与校办的设计服务企业建设捆绑,走出一条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配合的艺术设计教育发展新路。进而奠定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院在全国美术院校现代设计教育中先行者的位置。在新世纪初,学院强调提出重点建设美术传统学科,突出发展设计特色学科,深化美术教育探索,开拓新兴交叉学科,走“外延拓展”与“内涵建设”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随着我院学科建设的深入,我院已发展为当今国内在造型艺术、艺术设计领域中学科最齐全的综合型美术学院之一。学院现有艺术学、美术学和设计艺术学三个二级学科,美术学为广东省重点学科,设计艺术学为广东省重点扶持学科,艺术设计、绘画被教育部批准为特色专业建设点。2004年,学院本科教育迁入广州大学城,昌岗路校区主要发展研究生教育,从而形成“一校两区”的办学格局。学院设有设计学院、造型艺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及美术教育系等普通本科教学单位。造型艺术学院下设中国画系、油画系、版画系、雕塑系及美术学基础部;设计学院下设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系、视觉传达艺术系、工业设计系、服装设计系、装饰艺术设计系、数码艺术设计系、设计艺术学系、染织艺术设计系和设计学基础部;艺术与人文学院下设美术史系、美术研究所、社会科学教学部等。另设有继续教育学院、附属美术中专等教学机构。
在教学硬件建设方面,大力投入建设与教学配套的实验室、美术馆、图书馆和教学实习基地。已建有计算机基础实验室、三维动画实验室、平面设计与多媒体实验室、摄影实验室、影视摄制实验室、影视后期制作实验室、模型制作实验室、陶瓷艺术实验室、编织印染实验室、服装实验室、中国古典绘画临摹实验室、壁画实验室、版画实验室、印刷艺术实验室、金属工艺实验室、金属铸造实验室、泥雕实验室、雕塑放大实验室、木雕实验室、漆画实验室、岩彩画实验室等20多个,实验室配置先进的设备,在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水平,另在建1个省管数字化影像创意产业产学研基地;学院在两个校区按国际标准建设3个美术馆,共有展线近1800米,居全国高校前列;建有两个图书馆,藏书、画册资源丰富,名家字画真迹为馆藏特色,建成自动化管理集成系统、数字化资源存储平台;经多年建设,现有校外教学实习基地17个,形成以“山、水、渔、村、馆、教、企”为特色的实践教学基地群。
在探索学科建设的过程中,广州美院在教材建设和理论研究方面有了长足发展,成果累累。其中,《画语拾零》(专著)、《中国雕塑史》(专著)、《中国美术史教程》(教材)、《世界雕塑全集》(专著)、《西方美术史话》(专著)、《西方美术理论文选》(译著)、《外国美术史教程》(教材)、《设计学丛书》(教材)、《广州美术学院教学丛书》(系列教材)等都是影响较大的优秀成果,为全国各大美术院校选为教材或作研究之用。这些成果,对广东省乃至全国美术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此外,在开放办学和国际合作交流方面,学院1987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地区学生,并先后同英国、法国、意大利、德国、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马来西亚、越南等国家,以及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多所美术和设计院校建立了校际交流、姊妹学校或合作办学关系。目前学院与德、意、澳等国的艺术院校开展“课程互换、学分互认、学者互动、作品互展”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水平。
名家名作与服务社会
建校以来,学院聚集和造就了一大批闻名中外的艺术家,其中有学院创始人、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先驱胡一川,著名版画家黄新波,美术教育家杨秋人、阳太阳,中国画大师关山月、黎雄才,水彩画大师王肇民,雕塑大师潘鹤,美术史论家迟轲、陈少丰。还有名师郭绍纲、姜今、徐坚白、杨之光、陈晓南、张信让、高永坚、谭畅、金景山、蔡克振、胡钜湛、郑爽、梁明诚、尹定邦、黎明、赵健等。
学院为社会培养了一代代美术与设计精英,如林墉、许钦松、汤小铭、陈衍宁、伍启中、王玉珏、陈建中、涂志伟、司徒绵、黄中羊、王序、韩子定、王粤飞、余希洋、王习之、刘洋等等。还有当今活跃在国内外艺坛的许多知名艺术家都曾经在广州美院学习或任教。
绘画、雕塑等作为我院传统优势美术学科,其任务主要是为社会提供精神产品,而艺术设计等新兴学科学科的发展,缩小了学校与社会的差距,使学校的成果直接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经济建设。
建校以来,广州美术学院师生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我国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成就,以及人类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理想。其中最集中体现在2006年省委宣传部、省文联和省美协联合举办的以“美术经典?文化广东”为主题的活动中,广州美院师生创作的44件作品入选“广东美术家协会50年50经典作品”,占88%。50多年来,广州美术学院涌现了诸如黄新波的《年轻人》、关山月的《绿色长城》、黎雄才的《武汉防汛图》、潘鹤的《艰苦岁月》、汤小铭的《永不休战》、尹积昌等的《五羊群雕》、潘鹤、梁明诚的《广州解放纪念像》、潘鹤的《开荒牛》、《珠海渔女》等许许多多脍炙人口、极具社会影响力的艺术精品。这些优秀的感人至深的作品已经成为时代的印记,已经成为中国现代美术的经典之作并产生广泛影响甚而享誉海内外,是我们巨大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影响着几代人,同时也为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此外,近年广州美院师生在全国美展中获得金奖殊荣的美术作品有:《崛起》(雕塑)、《同心协力》(水彩画)、《和谐的记忆》(水彩画)等,还有许多作品获得多项国际、全国、全省的各类重大奖项。
艺术设计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飞速发展的一个崭新学科,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广州美术学院起步早、发展快、力量厚。学院艺术设计学科所走的是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路子,一方面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另一方面也使广大师生在实践中提高水平。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促进学科建设,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和成果的转化,并引导课题面向社会,面向经济建设,充分发挥研究成果直接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作用。如影视广告《太阳神》等在当年率先跨过罗湖桥在香港等地播出;五星级宾馆银城大厦的设计与施工,打破了此类工程的设计、施工长期由海外公司垄断的局面并获得“第九届全国美展”金奖。广东的家电工业已在全国占了极大的份额,其中不少电器产品的外观造型,也出自广州美院师生的设计创作。如工业产品《电热膜电热水器》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世界博览会荣获尤里卡金奖(1988年);DW9088伪钞识别器获得北京国际电子博览会金奖和联合国发明创新“科技之星奖”;康宝SDX50系列消毒柜、万和牌8L燃气热水器也分别获广东省优秀新产品奖。此外,人民大会堂广东厅、广东美术馆、长沙神农大酒店、浙江宁波南苑大酒店、浙江世界贸易中心、广州长隆酒店、日本爱知世博会中国馆、长沙黄化国际机场等、星海音乐厅交响乐厅的设计等,也是广州美院师生在艺术设计领域的研究创作成果。还有很多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奖励的优秀作品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占领先地位。如各有两幅作品分别获得1997年国务院“庆祝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招贴画设计“五佳”作品奖、1999年国务院“庆祝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的招贴画设计“五佳”作品奖;广东省赠送香港、澳门礼品《一帆风顺》、《九州同心》以及海南省赠送香港礼品《天涯共此时》,分别获得广东省政府和海南省政府的嘉奖;由中宣部等部委联合主办的“辉煌的五年——十四大以来两个文明建设成就展”广东馆由广州美术学院设计,并获得两项全国“最佳设计装饰奖”。这些成果,都是艺术设计学科取得的成绩,更是广州美术学院美术与设计教育服务社会、服务经济建设的结晶。
广州美术学院,这所华南高等美术与设计教育龙头学府,秉承优良的办学传统,正以更加开放务实的姿态,坚定的走“外延拓展”与“内涵建设”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学院将进一步完善办学条件,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学科布局,加强自主创新,提升学科建设水平;进一步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提升服务社会经济能力;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办学水平和社会影响力。全体“广美人”正坚定信心,务实进取,不懈奋斗,为把学院建设成为居于国内同类院校前列、具有国际影响的高水平美术院校而努力。
学院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特色和培养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和应变力的高素质应用型美术与设计人才。毕业生专业知识扎实,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强,具有“一专多能”的特点,适合从事美术与艺术设计及相关专业工作。
 
 
|